第七届群公论坛:群医学:理论到实践—积极应对人群共病挑战
2022年7月14日,第七届群医学及公共卫生论坛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举办。此次论坛以“群医学:理论到实践——积极应对人群共病挑战”为主题,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视野群策群力,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解决慢性病、传染病、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等给人类带来的共同挑战贡献力量。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姚建红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代表受邀嘉宾致辞。李立明教授用“传承、创新、引领”三个关键词充分肯定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科对中国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所做的贡献,期望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在应对当前公众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围绕“群医学:理论到实践”“全生命期共病现状”“共病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进行研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以“大医学 大卫生 大健康”为主题作主旨报告,从概念、属性等方面阐释了医学、卫生、健康三者彼此关联交融,但各有其主要属性,医学为学,卫生为行,健康为果。强调了群医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方法论;群医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行动,更是所有医者的责任。并呼吁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应成为社会的主流、核心事业。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特聘教授回顾了群公学院成立两年来,群医学学科在北京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群医学被教育部等四部委列入重点建设学科,开启了“群医学+”的发展模式群医学;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群公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沈洪兵院士作了《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大会报告,从概念、流行病学设计及其优缺点、研究实例等方面细致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的新机遇,也为医学研究、共病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邵瑞太作了《共病流行现状与挑战》大会报告,以全球视角,从何为共病、为什么关注共病、现有共病研究、共病对医学研究和卫生政策的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病挑战和防控策略,提出了共病研究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性。
论坛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生命期阐述了共病的挑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王建业教授以“老年医学与共病”为主题,系统介绍了老年共病的治疗现状以及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整体化、个性化的共病诊疗和护理的必要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以“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共病预防”为主题,阐述了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突出的健康问题,并强调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未来健康的基础,共病要从娃娃抓起。
世界卫生组织慢病司司长BenteMikklesen博士以“重大慢病防控与共病挑战”为主题,梳理了世界卫生组织针对重大慢病防控推动的最佳实践,也指出需要加强全球对共病挑战的应对。全球慢病联盟执行主任Morven Roberts博士围绕“全球共病研究优先领域”介绍全球健康联盟在促进全球共病研究的倡导。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David Bloom 教授以印度老年队列为例,详细介绍了印度老年队列研究情况,提出了应对共病挑战需关注社会决定因素,需要卫生系统做出转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Jaime Miranda教授围绕“积极推动中低收入国家共病研究”,在报告中回顾了中低收入国家共病的情况,并呼吁积极推动中低收入国家共病研究。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邵瑞太、郑晓瑛就“积极应对人群共病挑战”展开圆桌讨论,从人口老龄化、感染性疾病与慢性病共病、社会治理、全生命期等不同角度探讨应对人群共病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并呼吁要集学科之群、方法之群、研究者之群在共病问题上同思共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有关直属单位领导、专家,北京市教委负责同志,相关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代表,相关学会组织及合作单位的负责同志,院校领导及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所院领导代表、2022年度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部分营员等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会议。逾172.7万人次线上观看论坛直播。